微信扫一扫
巴西是一个移民国家,不少闽商在那里生活、经商,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近年来,随着中巴两国合作不断加深,擅于经商的闽南人也把目光投向了地球的另一端,截至目前,在巴西打拼的闽商已经超过了2万人。
当敢闯、爱拼的心遇上热情、开放的南美热土,精彩的故事拉开帷幕。
记者 刘宁婕:这里是圣保罗,巴西乃至整个南美洲最大的城市,在巴西生活的30万华侨中有近20万都生活在这里,有很多的闽南商人也在圣保罗打拼。
虽然世人总说巴西深得上帝的宠爱,拥有无数令人艳羡的自然风光,但这还不能满足巴西人对美的追求,尤其是巴西的女人,更是天生就钟情于光鲜时尚的衣服首饰。精明的闽商们捕捉到了这颗爱美的心,二十多年前,他们就开始将中国制造的小商品“搬”到巴西。发卡、手表、皮带、眼镜,这些做工精良的商品刚一上架,就博得了巴西人的欢心,闽商们也就此依靠小商品打开了南美这个大市场。
圣保罗闽商 王婷:巴西人一般喜欢耳环的多一点,他们可能会根据头发发饰衣服配着这样来,这个是镀金镀的会比较好一点,然后就是不容易褪色,价格也会稍微偏高一点。(这个是你什么时候从中国拿回来的?)这个货昨天刚到,今天刚摆出来这样。
圣保罗25街是南美洲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这里百分之九十的商铺是华人经营的,而百分之九十的顾客却来自南美。厦门女孩王婷的饰品店也开在这里,店内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单是发卡就有上千个款式,而这些都是王婷一趟趟从国内“背”回来的。
圣保罗闽商 王婷:(你大概多久要回中国进货?)差不多一年要回去两三次这样,三四个月一次。(为什么要有这么高频率的往返呢?)因为这个饰品都需要更新快一点,所以说我们会经常回去看一些中国有什么新款,跟进一下,我们要跟上中国的潮流,让中国的潮流跟过来。
近几年,像王婷这样来巴西打拼的年轻闽商越来越多,他们在这里成家立业。而对于他们来说,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文化的传承。为此,厦门人魏万古办起了华文补习班,8年的时间,从最初的15平方米发展到了今天圣保罗规模最大的华文学校。
圣保罗闽商 魏万古:我是2008年的9月11日到巴西的,也是开个店做个早食,摆个地摊,但是后来发现,很多我们中国华裔的小孩中文都不懂,心里非常的纠结,那在国内一家人都是从事教育的,觉得放不下这个情结,觉得有这个义务和责任拿起教鞭。
记者 刘宁婕:读古诗、唱国歌,这是这些在异国他乡的孩子们每天的必修课,也是他们一天当中最喜欢的功课。当父辈们在他乡打拼的同时,他们让中国文化扎根在了下一代的心中,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传播最有效的途径。
圣保罗闽商 魏万古:所有的资料都是中国过来的,中文的这个是人教版的,就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必须学中文,必须把祖国的这种文化传播下去。
随着中巴合作的增多,近年来,中国文化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不少巴西的家长也希望子女能够多学习中文,和中国做生意。在这所有百年历史的教会学校里,来自厦门的校长罗淑君就在努力教巴西的孩子认识中国文化。除了每周一节的中文课,她还会组织孩子们学习舞狮和武术,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
圣保罗闽商 罗淑君:很多外国人不是很了解我们中国人,所以说我们希望让他们更多的了解中国,那了解中国首先要从语言上开始,也希望他们会几句以后,到中国进行基本的交流。
巴西学生:你好,我的名字叫贝贝,我叫娜娜。(你知道中国的什么?)北京,长城。(还有什么?)苹果。(喜欢中文吗?)喜欢。
在异国的街道上听到郎朗的唐诗宋词,外人可能会觉得新鲜,但每一个途经的中国面孔都会为之动容。要想走出国门,语言是一个门槛,但要想让外国人了解中国,语言又是最好的桥梁。
世界福建青年巴西联会会长 林方耀:让在巴西生长的孩子多学学中文,因为毕竟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会回中国投资。
闽商们在巴西传承和推广的不仅是一种语言,也为未来中、巴两国的交流和合作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更多的可能。而即将召开的厦门会晤也是中巴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借助它,我们不仅可以相互了解,更能够照见未来。
巴西南美洲闽南同乡联谊总会会长 李小凌:咱们巴西的这个闽南团体,可以用四个字来说就是,爱拼会赢,厦门会晤在厦门,在巴西的整个华人华侨都很兴奋,也就是说厦门、福建,整个中国跟巴西的距离就拉进了,所以进一步的中巴关系更好,那我们华人华侨机会在这边也更多。
巴西南美洲闽南同乡联谊总会副会长 刘坚:希望通过厦门会晤让更多的福建老乡,还有全国各地的人能够更加了解巴西,对我们发展两国的贸易有更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