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据巴西媒体报道,曾象征工业时代纪律与效率的“朝九晚六”工作制,正在逐渐成为过去式。在远程与混合办公迅速普及的今天,巴西企业与员工正在共同见证一种全新的职场革命——“微分班”(Microshifting)。这一模式主张将传统的连续工时拆分为多个短时工作区间,让员工能在不同时间段灵活安排任务,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微分班”概念倡导员工根据自身节奏与需求自由分配时间。例如,一位家长可以清晨开始工作,上午暂停接送孩子上学,下午继续完成任务,晚上再处理剩余事项。这样的“工作波段化”被视为未来办公模式的核心趋势。
根据Owl Labs发布的《2025年混合办公状况报告》,65%的办公室员工希望拥有更灵活的工作时间。这种追求已超越企业层面,特别受到Z世代(Geração Z)青睐,他们往往需要在学业、兼职与家庭责任间找到平衡。
巴西企业Alymente首席执行官安德烈·普里(Andre Purri)指出,灵活性正成为留住人才的关键:“企业福利包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薪资,而在于它能否回应员工的真实期待。灵活办公不是噱头,而是建立信任与忠诚度的战略核心。”
巴西电信Vivo公司是灵活办公的先行者之一。公司允许员工在早8点至11点间自由选择上班时间,并推广混合办公制度。
Vivo人力资源副总裁费尔南多·卢西亚诺(Fernando Luciano)表示,公司早在疫情前就实施了远程与混合工作制,“如今借助人工智能(AI),我们能更快识别文化契合度,并基于数据加速招聘。”
专家认为,这种“以信任代替控制”的企业文化转变,是“微分班”成功落地的关键前提。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准备好告别“打卡文化”。在许多公司中,管理层仍将“在场”视为“高效”的象征。
研究显示,近一半巴西企业仍投资于远程工作监控软件,通过追踪员工活动来衡量绩效。这种“数字监控”反而加剧了员工的心理压力。Owl Labs报告指出,90%的受访者表示压力与去年持平或更高,部分原因正是源于“监控文化”与无效的会议过载(即所谓“会议税”)。
人力资源专家提醒,企业应从“监督时间”转向“管理成果”。过度监控会侵蚀信任,导致团队倦怠。
为打破传统管理模式,专家主张领导者应聚焦成果导向,制定清晰的沟通与响应规则,并利用技术优化协作,而非强化监督。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智能日程助手与会议摘要工具等AI方案正帮助企业自动同步团队的“微分班”工作节奏,跨时区协作也因此更为高效。
例如,国际贸易公司Next Shipping拥有约200名员工,其中33%为全远程办公。其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埃万德罗·图拉托(Evandro Turatto)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实现50%远程、50%总部办公,以吸纳更多来自不同州的专业人才。”
业内人士认为,“微分班”不仅是一种工作模式,更是职场文化的深层进化。人们不再被工作时间绑架,而要求工作适应生活,而非生活适应工作。
Alymente首席执行官普里总结道:“能理解这种‘角色互换’的公司,将更容易留住人才,打造更人性化、更具创造力的组织文化。固定工时的时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未来的职场,将是一场关于自由与专注的平衡实验。”
职场专家索菲娅·埃斯特维斯(Sofia Esteves),即“人才公司”(Cia de Talentos)创始人,认为“微分班”只是过渡形态,真正的下一阶段是“融合式工作”(Blended Work)。
她解释道:“混合办公关注的是‘在哪里工作’,而融合式工作讨论的是‘以何种方式连接’。”在这一模式下,企业团队可能同时由正式员工、外包人员、自由职业者及临时项目顾问组成,共同推动成果交付。
“融合式工作不是物理上的‘共处’,而是一种基于信任与使命的协作模式。”索菲娅强调,这一趋势在巴西已悄然展开,由数字化转型与灵活用工需求共同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