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跨越山海 “桥”见东方——秘鲁师生在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的文化破冰之旅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拉美头条 / 正文

+网站+顶部+红__2025-07-03+13_02_49.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跨越山海 “桥”见东方——秘鲁师生在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的文化破冰之旅

转载 julia2025/07/06 17:40:58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作者: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4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汉语桥”来华夏令营

当太平洋的海风邂逅两汉大地的晨露,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约,于2025年6月26日在古彭徐州悄然绽放。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承办的秘鲁若望二十三世秘中学校师生“汉语桥”来华夏令营,让38名秘鲁营员与5位带队教师,在楚韵汉风的浸润中,开启了一段解码东方文明的奇妙旅程。



多元课程,开启汉语学习新体验

学中文、品文化、促友谊,沉浸式汉语课程成为文化对话的第一把钥匙。横竖撇捺的汉字在老师的指尖活了过来——“人”字像并肩而行的伙伴,“桥”字藏着跨越河流的智慧。情景模拟中,营员们用刚学会的“你好”“谢谢”编织成对话的彩绳;趣味游戏里,声调的起伏变成了此起彼伏的欢笑。“中文像一首流动的歌,每个字都在唱歌!”秘鲁女孩JIANG COK,Hana Jelly,举着自己写的“友”字,眼中闪烁着发现的惊喜。



非遗体验,触摸中华文化脉搏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的校园工坊,为营员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泥土、宣纸、剪刀、毛笔、丝线,瞬间化作穿越时空的媒介。指尖揉捏的面塑,在营员手中渐渐显露出憨态可掬的两汉陶俑轮廓;汉代拓印的红纸上,斑驳的纹饰仿佛在诉说彭城古战场的传奇;剪刀游走间,红色窗花绽放出中西合璧的创意;狼毫饱蘸浓墨,歪扭却真诚的笔画里藏着对“和”字的向往;香包中填充的艾草,让秘鲁师生第一次闻到了中国端午的芬芳。“原来一块泥土、一张纸,都能讲述千年的故事。”带队教师PAJAN LAN,Jennifer Romy,捧着自己缝制的香包,在阳光下细细端详,“这是中国人把生活过成了艺术。”



文化漫步,探寻两汉文明瑰宝

课余时间,营员们漫步徐州博物馆,在汉画像石前驻足,聆听“彭城”千年的故事;走进户部山古民居,在青砖黛瓦间寻觅“五省通衢”的繁华。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处处历史遗迹,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秘鲁师生惊叹不已。营员们纷纷表示:“徐州的历史文化令人震撼,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的真谛。”



教育之桥,让楚韵汉风走向更远的山海

“教育是跨越山海的桥,文化是连接心灵的绳。”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苗苏莉的话,在结营仪式上引发共鸣。这所百年师范院校用“徐州温度”焐热了文化交流的土壤——课堂上的耐心指导、工坊里的手把手教学、参访时的细致讲解,让“汉语桥”不仅是语言的通道,更成为心灵的驿站。

当夏令营的最后一面旗帜缓缓降下,秘鲁师生带走的不仅是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写满汉字的笔记本,更有一颗在东方文明中扎根的种子。而徐州,这座曾见证楚汉风云的古城,也因这场跨越太平洋的相遇,让“楚韵汉风”的城市名片,多了一份来自安第斯山脉的温暖注脚。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山海相隔,文明相通。未来,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将继续以文化为舟、教育为帆,让更多国际青年在彭城大地上,续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动人篇章。

END

供稿:培训处

审核:组宣处

已有0人点赞

微信图片_20250508145142.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