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巴西贫民窟中的 “毒工厂”:警察逮捕了大规模生产合成毒品的团伙头目和其他 8 人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巴西头条 / 正文

微信图片_20250818220106.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巴西贫民窟中的 “毒工厂”:警察逮捕了大规模生产合成毒品的团伙头目和其他 8 人

转载 julia2025/05/20 15:53:0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10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5 年 5 月,巴西环球电视台《奇幻》栏目独家曝光里约热内卢州贩毒集团在贫民窟开设合成毒品实验室的犯罪网络。调查显示,该团伙利用化工原料和简易设备生产摇头丸(MDMA)、冰毒(甲基苯丙胺)等合成毒品,年产量达数吨,且技术向 “小型化、隐蔽化” 升级,具体运作细节如下:

一、实验室选址与伪装手段

贫民窟中的 “毒工厂”:犯罪集团在里约北区马莱罗贫民窟、西部雅卡雷帕瓜社区租用废弃民宅或仓库,这些区域因基础设施薄弱、警方监管困难,成为理想的犯罪温床。

典型案例:在马莱罗贫民窟一栋三层建筑内,警方发现地下实验室配备通风管道、废水过滤装置和紧急逃生通道,地面则用 “杂货店”“汽车修理铺” 作伪装。

设备与原料来源:核心设备(如反应釜、离心机、蒸馏器)通过走私从中国、印度进口,拆解后藏于家具、建材中运入巴西;原料包括哌嗪(用于合成摇头丸,每吨成本约 12 万雷亚尔)、伪麻黄碱(冰毒前体,从感冒药中提炼),部分来自合法化工企业内部人员监守自盗。

二、合成毒品生产流程

团伙雇佣化学专业背景的 “技术骨干”(月薪达 5 万雷亚尔)优化配方,部分实验室甚至引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纯度;为规避警方检测,新推出 “液态摇头丸”(溶于饮料中无色无味)和 “巧克力冰毒”(包裹可可粉掩盖气味),增加侦查难度。

三、犯罪网络分工与分销渠道

组织架构

高层:控制原料采购、技术培训和武装保护,多为巴西与哥伦比亚贩毒集团合资,如 “红色司令部” 与墨西哥锡那罗亚 cartel 的合作项目;

中层:管理实验室日常运作,监督工人生产(每名工人日薪 200 雷亚尔,管食宿),并负责销毁证据(如用强酸溶解设备残渣);

底层:街头分销,通过 “毒骡”(未成年人或无业人员)以 “游击战” 方式销售,单次交易仅几克,降低被捕风险。

分销网络

国内:70% 流向里约、圣保罗等大城市的夜店、音乐节,通过社交软件(如 Telegram)接单,用摩托车 “闪送” 交货;

国际:经亚马逊河港口走私至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再转运至欧洲(主要是葡萄牙、荷兰),海运集装箱中藏于冻肉、木材夹层。

四、专家建议与应对措施

国际合作:巴西联邦警察已加入美国主导的 **“合成毒品遏制倡议”(SDCI)**,与哥伦比亚、秘鲁共享化工原料走私数据,2025 年 4 月在圣保罗港截获 1.5 吨哌嗪,价值 1800 万雷亚尔。

技术革新:部署便携式拉曼光谱仪至一线警力,可在现场快速检测毒品成分,将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开发 AI 监控系统,通过分析社交媒体关键词(如 “派对药”“快乐粉”)预警潜在交易热点。

非政府组织 “里约无毒” 在贫民窟推行 “替代生计计划”,为前毒贩提供木工、电工培训,成功率约 40%,参与项目者再犯罪率较对照组低 65%。

五、事件影响与反思

此次曝光迫使巴西政府正视合成毒品在贫民窟的 “产业化” 现实。参议院正在审议《强效毒品管制法》,拟将合成毒品生产量刑从 10 年提升至 20 年,并没收犯罪集团用于伪装的房地产。正如《奇幻》栏目调查记者所言:“当化学公式成为杀人工具,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打击犯罪,更是修复那些让犯罪滋生的社会裂痕。”

已有0人点赞

微信图片_20250508145142.jpg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

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