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申遗成功4周年之际,小侨梳理了几处与 “侨” 息息相关的世界遗产。
开平碉楼与村落
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 在新西兰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广东开平铭石楼吸引游客参观。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19世纪中叶,开平等地因战乱、天灾频发,百姓迫于生计踏上海外谋生之路。海外华侨赚钱后,心系故土与侨眷安全,回乡或汇款兴建居守兼备的碉楼,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兴建高峰。
这些碉楼集防卫与居住功能于一体,防御设计精妙,突出楼体的角堡(俗称“燕子窝”)和数量众多的射击孔,成为保护家人的坚固屏障。
70%的碉楼采用混凝土结构。水泥来自英国、瑞典,钢筋来自德国,瓷砖来自意大利,木材来自印尼。
海外华侨将西方建筑文化中的罗马柱、拱券、巴洛克装饰等元素,与岭南传统灰塑、壁画等巧妙融合,造就了独特的建筑奇观。正如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所说,碉楼是华侨文明辉煌的见证,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与根之所在。
广东开平,游客在碉楼内参观。(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由开元寺、清净寺、市舶司遗址、江口码头等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构成,勾勒出这座千年 “海丝” 古城的繁荣过往。
民众手持写有“热烈祝贺泉州申遗成功”“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横幅。 王志超 摄
泉州市是著名侨乡,也是千年“海丝”古城。泉州人的出国史,也是随着海上交通贸易史一起开始的。上千年来,以海为生的当地人,或由于环境或迫于人事,远赴异国他乡求生谋业,舟楫不断,船笛不绝。
福建土楼
2008年7月,“福建土楼” 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等地的多组土楼群。其中南靖县作为福建著名侨乡,土楼与华侨的渊源尤为深厚。
初溪土楼。 陈军 摄
据《长教简氏族谱》记载,南靖长教简氏族人从第四世至十六世陆续迁往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谋生。即便远在异乡,侨胞们对家乡土楼的惦念从未消减。
福建土楼博物馆被确认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每年都有海外华裔青少年回到土楼寻根问祖,感受家族传承;不少旅居海外的侨商也回到家乡投资兴业,让土楼周边焕发新的生机。
土楼独特的圆形、方形等封闭结构,既体现了客家人和闽南人的聚居智慧,也成为华侨与家乡血脉相连的象征。
“土楼王”承启楼。 李艺爽 摄
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2017年7月,“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位于厦门的小岛,是福建最具代表性的侨乡之一,曾是华侨出海与归国的重要枢纽。
19世纪中期厦门开埠后,归国华侨与中外居民在此汇聚,岛上先后建起大量风格各异的建筑,使鼓浪屿成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资料图:鼓浪屿
华侨将南洋风情、欧陆建筑元素融入闽南传统民居,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殿堂,也是文化交融的前沿。徐继畬从侨居传教士处获取素材编著《瀛寰志略》,林语堂、林巧稚等名人从这里走出,蒙台梭利教育早早在此落地。
原厦门博物馆馆长龚洁曾说:“厦门的海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华侨文化。”
鼓浪屿华侨文化展馆常年免费开放,为回岛华侨办理过渡服务、提供讲解导览,成为联系海外侨胞的温暖窗口。
鼓浪屿的每一处老建筑,都在诉说着华侨连接中外的故事,留存着他们对文化融合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