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转载点新闻报道】一份金黄酥脆的薯条,配上口味各异的酱汁,至多再加上一份炸香肠或肉球,这便是比利时人标准的一餐。“薯条是比利时人的传统,他们吃薯条,就像我们中国人吃米饭一样。”在比利时经营薯条店16年的华人店主裘俊峰告诉点新闻记者。
薯条在比利时有着某种象征意义。作为人均消耗薯条最多的国家,比利时全国薯条店或摊位的总量达到5000个——几乎每个小村镇都至少有一个薯条店。而比利时西北部城市布鲁日甚至在2008年建立了薯条博物馆,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了解薯条的前世今生。
2012年,随着“Frietchinees(中式薯条)”一词被荷文大词典收录并被评为弗拉芒地区的年度热词,“在比利时开薯条店的华人”引起当地业界关注,而裘俊峰也是其中一员。

比利时华人薯条店主协会会长——裘俊峰。 (点新闻记者摄)
以实际行动应对质疑
裘俊峰现在经营的薯条店Happy Friterie位于比利时佐特海姆,2013年,裘俊峰和妻子从两个本地人手中接下这家店铺,到如今已经营了十多年。

位于比利时佐特海姆的Happy Friterie。 (点新闻记者摄)
“十几年前,比利时人对中国人开薯条店的偏见会多一些,主要就是会疑问,我们开的店,会不会做得跟他们一样好。”在裘俊峰看来,这是开店初期自己面对的最大困难,他却也坦然接受,“就像今天有个比利时人去中国开中餐厅的话,我们也会有所疑问。”
在欧美各国,薯条都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品。比利时被称为“薯条王国”,是因为比利时薯条在制作工序上就有着特别之处,“这里的薯条一定要经过两轮炸制,第一轮重点在炸熟,第二轮则要炸脆。”裘俊峰边操作炸制机边介绍。而为了保证所有出品的薯条都金黄酥脆,裘俊峰还要据不同季节的温度、湿度,调整每次炸制时的油温和时间。

比利时薯条在制作工序上要经过两轮炸制。 (点新闻记者摄)
努力便会有所回报。裘俊峰告诉我们,自他们接手之后,这家店的营业额每一年都在往上走。他坦言,起初自己也曾担心“顾客如果因我们是中国人不给我们机会的话,我们就不能展示自己的实力。”好在“我们来了之后,这里很多客人都很赞同我们,和我们沟通得来。”
冀以自身经验帮助华人同行
据估算,华人在比利时经营着800多家薯条店,但并非每一个店主,都可以像裘俊峰这样做到生意蒸蒸日上。事实上,新冠疫情以来,华人店主们面临着包括原材料价格上涨、设备陈旧、监管趋严、税收负担加重等重重挑战。
除了经营自己的薯条店,裘俊峰如今的另一个身份是比利时华人薯条店主协会会长。他强调,“我当这个会长,就是希望在会员遇到开薯条店方面的问题,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操作方面,我都可以去帮助他们。”

配上各种酱汁的比利时薯条。 (点新闻记者摄)
“希望给孩子多一个选择”
现年41岁的裘俊峰在12岁时跟随父母来到比利时,一晃已接近30年。他自认为,已经“吸收了一些比利时的习俗,思想方面也有了比利时人的习惯”。
裘俊峰和妻子都是“在中餐馆里长大的”——裘俊峰的父母最开始就是在比利时的中餐厅打工,后来经营了自己的中餐厅。裘俊峰自己则从14岁就已经去到一个熟悉的阿姨开的店里洗盘碗。 “我们那时候其实没有太多选择,中国人来到这边都是想挣多一点钱,能过更好的生活。”裘俊峰说。
或许正是因为“以前没有太多选择”,谈及对孩子的教育,裘俊峰显得格外随性。他透露,儿子现在对足球感兴趣,便每周送他去参加训练。他笑称,我们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的,现在有这个能力的话,就都愿意培养他去尝试,“当做他们以后多一个机会、多一个选择。”

裘俊峰和妻子已经营了十多年薯条店。 (点新闻记者摄)
(点新闻专题组、国际拍客Peter 摄制)
【点新闻网】
https://www.dotdotnews.com/a/202510/21/AP68f6f9e2e4b08d29053ad602.html